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专题栏目 > 流感防治

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导意见(2008版)

 流感是由ABC 3 个型别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。

 

1977年以来,每年在全球流行的流感病毒为 AH1N1)、AH3N2)和

 

B 型。该病潜伏期14天(平均 2天),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、肌痛、

 

头痛、不适、干咳、咽喉痛和鼻炎等,一般呈自限性,多数患者症状

 

37 天即可缓解。部分患者可发生流感病毒性肺炎、加重既往基础

 

疾病,或继发细菌性肺炎、鼻窦炎、中耳炎及其它合并感染,严重者

 

导致死亡。流感可致各年龄组人群发病,其中儿童感染率最高。但老

 

年人、婴幼儿及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,流感并发症发生率、住院率

 

和死亡率最高。 

 

     流感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飞沫近距离和接触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

 

传播,也可能存在空气传播(含病毒颗粒的≤5μm 飞沫核可在空气

 

中悬浮较长时间)。该病毒传播迅速,在养老院、学校、托幼机构等

 

人群聚集场所易引起暴发。在我国北方地区,流感秋冬季流行,12

 

月至次年1 月出现流行高峰,夏季传播基本停止,表现为典型的温带

 

季节性流行特点;在华南地区,全年均有流感活动,但秋冬季和次年

 

夏季(7 8 月)可出现两个流行高峰,呈热带、亚热带地区的流行

 

模式。 

 

     我国当前流感防治的主要策略是加强流感监测,积极参与全球监

 

测活动,推广流感疫苗接种,指导抗病毒药物的合理使用,做好暴发

 

调查和控制,加强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的个人卫生的公众指导。 

 

      一、流感监测 

 

     我国的流感监测系统是全球流感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监测

 

的主要目的是掌握流感病毒的活动强度、季节特征和病毒变异为全球疫苗毒株的选择提供依据。目前我国流感监测网络由 197家哨

 

点医院和 63 家网络实验室组成。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流感样病

 

例的报告、流感病毒分离鉴定、毒株的抗原性、基因特性和耐药性分

 

析等。针对近年来监测工作中出现的问题,各监测单位应重点加强以

 

下几方面工作: 

 

      (一)各哨点医院要严格按照流感样病例的定义和监测科室的设

 

置要求,报告门急诊流感样病例数和就诊病例总数,每周一录入到“中

 

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”。周末和十一、春节长假期间要安排好病例报

 

告工作,杜绝漏报、迟报和节假日缺报现象。  

 

      (二)各哨点医院要严格掌握标本采集对象,保证每周最低采样

 

量,不得集中突击采集标本;严格遵循标本采集、保存和运送的技术

 

要求,努力减少上述环节对病毒分离率的不利影响。采集的标本应在

 

4℃条件下,24 小时内运送至监测网络实验室;未能 24 小时内送达

 

的,应置-70℃或以下保存。 

 

      (三)网络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病毒接种、传代技术,

 

提高收获病毒的血凝滴度。实验室接到标本后,应在 24 小时内处理

 

标本和接种病毒,并在完成病毒分离鉴定后 24 小时内,将结果录入

 

 “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”。对于 MDCK 细胞分离阳性的,要将留存的

 

原始标本继续接种鸡胚,进行病毒分离。 

 

     各实验室应用中国疾控中心国家流感中心下发的标准参照血清

 

进行病毒鉴定时,发现对所有下发标准血清 HI 效价均≤20的毒株,

 

应在 24 小时内送达国家流感中心;其余毒株应在 HI 试验完成后,2

 

周内送至国家流感中心。 

 

      (四)2008 10 月至 2009 3 月期间,各省级疾控中心要每

 

周分析监测数据,重点分析流感样病例的比例、病毒分离阳性率、监

 

测工作完成及时性等指标,通过分析,及时观察、评估流感活动情况,情况,编发监测简报,向辖区内监测单位、医疗机构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

 

中国疾控中心反馈和报告。 

 

      (五)由于流感的临床表现与其它呼吸道感染难以区别,秋冬季

 

往往又是多种呼吸道病原体流行的高峰季节,不能简单地根据流感样

 

病例的比例高低,判断流感病毒活动强弱。各级疾控中心在分析呼吸

 

道疾病增多现象时,要结合流感病毒分离阳性率和确诊流感暴发强度

 

的变化进行综合研判。也可开展门急诊和住院呼吸道病人病原谱构成

 

的专项调查,以明确当地呼吸道疾病增多的主要原因。 

 

      二、流感疫苗接种 

 

     大量研究和许多国家长期实践证明,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及

 

其并发症的最有效手段,可以显著降低受种者罹患流感及流感相关并

 

发症的风险,同时还可以减少患流感后传染给他人的风险。国外相关

 

研究表明,115岁儿童接种流感疫苗的保护效力为 77%-91%;65

 

岁以下成人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 87%流感相关的住院;60 岁以上老

 

人接种流感疫苗后,保护流感相关呼吸道疾病的效力为 58%;老年

 

人接种流感疫苗,可减少 27%-70%流感和肺炎相关的住院。 

 

     每年使用的流感疫苗均含有AH1N1)、AH3N2)和 B型三种毒

 

株。由于流感病毒的抗原易变性,且不同变异株所诱导的抗体对不同

 

毒株无交叉保护作用或交叉保护弱,所以,世界卫生组织(WHO)每

 

年都会根据全球监测结果,推荐更换疫苗毒株。因此,流感疫苗需每

 

年接种才能获得有效保护。 

 

      目前,流感疫苗在我国属二类疫苗,由公民自费自愿接种。各级

 

疾控中心应依据《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》的有关规定,积极

 

组织开展流感疫苗接种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,提高公众和医疗卫生人

 

员对流感危害及疫苗作用的认识,逐步扩大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的疫

 

苗覆盖率,使越来越多的人获得疫苗的保护。  医疗保健人员在流感疫苗推广及合理应用中起着关键作用。各级

 

疾控机构要重点加强对医疗保健人员流感危害和疫苗保护知识的宣

 

传教育,提高他们对流感疫苗的认识,扩大疫苗在医疗保健人员中的

 

应用,有效减少医疗保健人员将病毒传染给流感高危人群的机会,并

 

通过医疗保健人员的推荐和示范作用,提高高危人群的疫苗接种率。 

 

     各级疾控中心在开展相关健康教育、人员培训、组织指导疫苗接

 

种时,应重点把握好优先接种人群、剂型选择、接种程序、禁忌症和

 

接种时机等技术环节: 

 

      (一)疫苗类型、抗原组份及适用年龄组 

 

     我国批准上市的 20082009 年度流感疫苗均为灭活疫苗,包括

 

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,可用于≥6月龄人群接种。 

 

     WHO 推荐的 20082009 年度北半球流感疫苗组份为:

 

A/Brisbane/59/2007(H1N1)类似株、A/Brisbane/10/2007(H3N2)类似

 

株和 B/Florida/4/2006Yamagata 系)类似株。婴幼儿剂型均为

 

0.25ml,含每种组份血凝素7.5μg,适用于 635月龄婴幼儿;成人

 

剂型均为 0.5ml,含每种组份血凝素 15μg,适用于≥36 月龄儿童和

 

成人。 

 

      (二)建议优先接种人群 

 

     原则上,接种单位应为所有愿意接种疫苗的人提供免疫服务。但

 

由于不同人群患流感后的住院率、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不同,以及

 

我国每年疫苗供应量有限等因素,应优先推荐患流感后并发症发生风

 

险较高的人群,以及有较大机会将流感病毒传染给高危人群的人员接

 

种。 

 

      目前,我国流感疫苗应用策略和确定优先人群的相关研究较少,

 

借鉴其它国家多年的研究证据和应用经验,结合我国国情,建议优先

 

接种人群如下:  1.患流感后发生并发症风险较高的人群。 

 

      1659 月龄婴幼儿; 

 

      2)≥60 岁的老人; 

 

      3)患有慢性肺病(包括哮喘)、心血管疾病(原发性高血压除

 

外)、肾病、肝病、血液病或代谢性疾病(包括糖尿病)的成人和儿

 

童; 

 

      4)有免疫抑制状况的成人和儿童,包括因服用药物或 HIV

 

染而导致的免疫抑制; 

 

      5)长期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成人和儿童(如认知障碍、脊髓

 

损伤、癫痫,或其他神经肌肉疾病等),以致危及其呼吸功能、或不

 

能正常处理呼吸道分泌物、或因患此病而增加异物吸入肺内的风险,

 

或不能自我照顾的人; 

 

      6)长期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儿童和青少年(6 月-18 岁); 

 

      7)长期居住在敬老院、疗养院和其他慢性疾病护理机构的人

 

员; 

 

      8)准备在流感季节怀孕的妇女。 

 

     2.有较大机会将流感病毒传染给高危人群的人员。 

 

      1)敬老院、疗养院和其他慢性疾病护理机构的工作人员; 

 

      2)≤59 月龄婴幼儿、≥60 岁老人、其他流感高危人员的家庭

 

成员,及照看、护理他们的人员,特别是照看<6 月龄婴儿的人员; 

 

      3)医疗卫生保健人员。 

 

      (三)禁忌症 

 

     1.对鸡蛋和任何一种疫苗成分过敏的人群。 

 

     2.中度或重度急性发热的病人。 

 

     3.曾患格林巴利综合征者。 

 

     4.其它情况宜咨询医生后,再行接种。  (四)疫苗储存 

 

     疫苗应储存于 28℃,不能冷冻。冷冻后的流感疫苗不能使用。 

 

      (五)接种程序 

 

     1.从未接种过流感疫苗,或前一年仅接种了 1 剂流感疫苗的 6

 

月-8岁儿童,建议接种 2剂,间隔≥4 周;以后每年接种 1剂即可。

 

其他人群每年仅需接种 1剂。 

 

     2.接种时,要严格掌握疫苗剂型和适用人群的年龄范围,不能

 

将成人剂型(0.5mL)分为两剂次(每剂 0.25mL),给两名婴幼儿接

 

种,或在不同时间给同一婴幼儿使用。 

 

     3.建议接种途径为肌肉注射或深度皮下注射,成人和少年儿童

 

应选择上臂三角肌注射,婴幼儿选择大腿前外侧肌肉注射。 

 

     4.医疗卫生人员在实施接种前,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

 

所接种疫苗的品种、作用、禁忌、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,询问受种

 

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,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

 

况。 

 

      (六)接种时机 

 

     成年人接种流感疫苗 2 周后,即可产生具有保护水平的抗体。我

 

国各地每年流感活动高峰出现的时间和持续时间不同,建议疫苗接种

 

时机如下: 

 

     1.我国大多数地区均应在每年 10 月前开始疫苗接种活动,疫苗

 

接种服务可贯穿整个流感高发季节,即 10 月至次年 3月底。 

 

     2.华南地区存在秋冬季和次年夏季(78 月)两个流感流行高

 

峰,疫苗接种服务可持续至次年夏季流感高发季节。 

 

     3.疫苗接种单位即便在 10月份以后才获得疫苗,也应立即开展

 

免疫接种活动。  三、抗流感病毒药物使用 

 

     我国批准上市使用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包括 M2 蛋白离子通道抑制

 

剂(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)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(奥司他韦)两类。

 

其中 M2 蛋白离子通道抑制剂针对 A 型流感病毒,神经氨酸酶抑制剂

 

针对 A型和 B 型流感病毒。 

 

     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急性期无并发症的流感病人,可以缩短病

 

程,减轻其严重程度;还可用于家庭、社区和机构内的流感预防,预

 

防暴露于确诊流感患者后的人群罹患流感。使用抗病毒药物预防流感

 

时,应考虑其费用、使用人群的依从性和不良反应,而且药物不能替

 

代疫苗接种。 

 

     全国流感监测网络的流感病毒耐药性监测结果显示,我国当前流

 

行的 AH1N1)和AH3N2)病毒 M2蛋白耐药位点发生突变的毒株比

 

例已达100%,建议目前不使用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治疗和预防流感。

 

 目前,我国大陆地区尚未发现对奥司他韦耐药的流感病毒。 

 

      四、流感暴发的调查与控制 

 

      (一)做好流感样疾病暴发调查,可以提高流感暴发的实验室确

 

诊率,获得流感病毒传播相关参数,评价流感疫苗保护效力和抗病毒

 

药物的干预效果,为制定和完善流感预防策略提供证据。各级疾控中

 

心要高度重视流感样疾病暴发的调查和处理,提高暴发调查的质量。 

 

     各级疾控中心要加强对辖区内托幼机构、各类学校、敬老院、疗

 

养院等人群聚集场所传染病疫情的监视。发现发热呼吸道感染病人增

 

多现象,应立即开展现场调查,尽可能多地采集病人急性期呼吸道标

 

本,就近送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进行检测。 

 

     网络实验室收到标本后,应首先应用流感快速检测试剂盒和

 

RT-PCR RealTime PCR方法检测流感病毒。如结果阳性,应继续

 

将原始标本接种 MDCK 细胞和鸡胚,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。  (二)在明确暴发诊断前,即应采取暴发控制措施。学校等人群

 

聚集场所发生流感样病人明显增多时,可启动晨检制度,及时发现病

 

人;应要求病人居家休养或入院治疗,并尽量避免或减少与家庭成员、

 

同学、老师的接触;做好个人卫生;根据疫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,可

 

采取停课等措施。 

 

     确认流感暴发疫情后,可按照《传染病防治法》和《突发公共卫

 

生事件应急条例》的有关规定,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进行暴发干预。 

 

      五、加强个人卫生的公众宣传 

 

     加强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的公众宣传,积极组织开展流感等呼吸道

 

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。宣传的知识要点主要包括: 

 

      (一)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打喷嚏、咳嗽时使用手绢或纸

 

巾。要勤洗手,打喷嚏、咳嗽和清洁鼻子后更需洗手; 

 

      (二)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流行高峰期少去人群聚集场所; 

 

      (三)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应戴口罩,尽早找医生诊治,并留

 

在家中休息。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来源:中国cdc

相关附件: